2017年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开放活动  2017年



     实验室积极面向主流媒体,面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宣传实验室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2017年10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新时代、新征程—创新 更快更广更远”为主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解读。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为创新性研究明确了方向。赵淳生说,中国的超声电机技术研究之所以能实现弯道超车,乃至跻身一流行列,其关键就在与自己和团队一直坚持创新。而十九大报告关于下一步创新怎么干,给他的研究更是明确了方向。有了指引方向,立足专业,赵院士和团队将更加努力为航天强国提供技术支撑。

     赵淳生院士接受央视采访

     2017年9月29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新一期“王仁力学讲座”邀请了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郭万林先生作为主讲人。

     讲座由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段慧玲教授主持。北大工学院副院长王建祥、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段慧玲、魏悦广、佘振苏、王健平、陈军、韦小丁、易新、黄建永等老师及百余名研究生一起出席了讲座。此外,兄弟高校的多位学者和学生也出席了讲座。


     郭万林教授作报告及段慧玲教授向郭万林教授颁发“王仁力学讲座”纪念奖牌

     郭万林教授将“耐久性-损伤容限概念”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从三维应力约束入手,破解三维弹塑性断裂理论难题,跨越二维疲劳断裂理论,获得三维弹塑性裂纹端部应力场的J-Tz理论解并拓展到高温蠕变断裂,进而建立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分析方法以及飞机型号研制中应用的主要进展。进而探索把飞行器智能化需求与纳米科技前沿结合,克服维度和尺度壁垒。郭万林教授还介绍了发展低维材料结构力-电-磁-热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和预测其智能特性方面的点滴感受,以及在宏观工程环境中实现流-固界面边界运动生电、气流生电和蒸发生电的近期进展情况。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向郭万林教授提问,就学科前沿与航空宇航技术结合方面的问题和机遇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2017年12月19日,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万林教授应邀做客第125场“问天科学讲坛”,作题为“航空航天与智能时代-21世纪的科学问题”的报告,400余名师生到会聆听。

     郭万林院士应邀做客“问天科学讲坛”

     郭院士首先回顾了人类社会和航空航天科技历程,梳理了纳米科技时代的革命性进展;并着重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对弈和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方面,谈了自己对智能科技时代的认识和感受;展望了21世纪的科学愿景,指出人类科技和社会进步、量子力学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能源科技、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等等问题都需要技术革命,需要颠覆性创新;最后郭院士介绍了“结构三维疲劳断裂”这一世纪难题,并期待大家一起开拓发展力学理论和学科前沿。

     2017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报》“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栏以“立足科学前沿 服务国家需求”为题,从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需求、对外交流等方面,报道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实践体会。

     验室先后接待了各级领导、各行业参观来访人员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实践活动350余人次。5月20日至27日的科技活动周上,实验室以“科技强国,创新圆梦”为主题,面向社会开放,全面展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7月15日,实验室向“2017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技营”开放,来自安徽、湖南、河南、山西、内蒙古、云南、宁夏、河北、香港等16个地区的200余名师生走进实验室,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通过公众开放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增进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提升了公民科学素质,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

    全国青少年高校科技营营员参观实验室(2017.7.15)

    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参观(2017.4.21)         立陶宛专家在实验室工作

     2017年实验室共接待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锡根大学、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匈牙利科学院、立陶宛科学院、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莱斯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学者120多人次,其中50余人次利用本实验室的仪器平台进行了科学研究。在研究设施共享方面,30余人次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平台开展了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