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2017年

    2017年,实验室共同主办/承办/协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共7次;国内学者来室讲学23人次,国(境)外学者来室讲学46人次。

    实验室研究人员出国出境参加学术活动57人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5人次,其中国际会议22人次。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联合主办2017 NUAA-RMIT Joint Workshop(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论坛 2017)

    20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论坛合影

    2017年5月30日至6月3日,2017 NUAA-RMIT Joint Workshop(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论坛 2017)在南京举行。该论坛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学院以及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工学院联合主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力学及健康监测领域的新进展。

    5月31日,会议由组委会主席、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存法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实验室主任、组委会副主席熊克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航空宇航学院院长、组委会副主席夏品奇教授介绍了南航航空宇航学院的基本情况;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工学院执行院长Adrian Mouritz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工学院的基本情况。

    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10位师生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师生代表等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共安排18个学术交流报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Adrian Mouritz教授、Akbar A. Khatibi教授、Pier Marzocca教授、Raj Ladani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夏品奇教授、袁慎芳教授、熊克教授、林智育副教授等分别做了特邀报告;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我校的10余名研究生也分别做了交流报告。会议其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就双方进一步扩大学术与人员交流,以及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事宜达成初步共识。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承办第二期材料疲劳专题学术研讨会

    第二期材料疲劳专题学术研讨会合影

    第二期材料疲劳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13日至15日在南航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主办,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承办,本次会议得到了MTS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研讨主题为复杂载荷下材料的疲劳行为。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130余名疲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材料疲劳专题研讨会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主办、分会理事承办,每年举办一期,在不同城市轮流举办。第一期于2016年8月在沈阳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承办,第二期由我校承办,第三期将于2018年在成都由四川大学承办。

    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学会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卫星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研究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熊克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共邀请18位国内疲劳研究领域专家作了大会报告,包括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洪友士、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张立新、空军工程大学何宇廷、东北大学谢里阳、天津大学陈旭、海军航空大学杨晓华、清华大学施惠基、上海理工大学郑松林、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张成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崔海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广平、西北工业大学马玉娥、西南交通大学蔡力勋、厦门大学陈立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庞建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英玉和温州大学虞岩贵。他们分别从多轴疲劳、接触疲劳、高温疲劳、腐蚀疲劳、蠕变疲劳、寿命预测和构件安全评估等疲劳研究的多个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

    此次会议为全国疲劳科技工作者搭建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加强了国内疲劳研究领域同行间的联系,对于增强我校与国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推动我国疲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参会代表们还参观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联合主办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合影

    2017年10月21-23日,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和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广西大学承办、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9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振动工程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代表共320多位参加了会议。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苏义脑院士担任会议主席,秘书长、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国平教授和广西大学蔡敢为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大会报告如下:苏义脑教授“油气井井下控制工程学概述与CGDS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教授“飞机结构颤振分析与控制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闻邦椿教授“振动与波的利用和控制的应用与发展”,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兼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研究员“振动技术在战斗机设计中应用与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邢誉峰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杨绍普教授、同济大学李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雷亚国教授、我校裘进浩教授、清华大学郑钢铁教授等作大会专题邀请报告,内容涉及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武器装备、建筑工程等领域与振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技术。大会设有20个分会场,共举行了157个学术报告,会议收录学术论文234篇。

    此次会议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振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应用现状,体现了振动工程学科近年来的学术水平。同时,提升了南航在振动理论及应用领域的知名度,加深了实验室与国内同行的联系,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联合主办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DT in Aerospace(第九届航空航天无损检测国际研讨会)

    第九届航空航天无损检测国际研讨会合影

    2017年11月8-10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德国无损检测协会共同举办,中国无损检测学会、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和英国无损检测协会协办的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DT in Aerospace(第九届航空航天无损检测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中国航发科技委主任尹泽勇院士担任会议名誉主席,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袁慎芳教授和厦门大学卿新林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

    该研讨会于2008年由包括来自美、德、英、法、波兰、西班牙、加拿大等地的著名专家及袁慎芳教授共同发起,自2010年开始每年在全世界举办一次。2016年,袁慎芳教授团队在与法国和波兰两个高水平研究团队的竞争中获得了本届会议的主办权,这也是该研讨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期刊主编、美国斯坦福大学Fu-Kuo Chang教授,空客公司防御与航天科技主管Matthias Buderath 博士,波兰科学院院士W. Ostachowicz教授,西班牙复合材料协会主席、马德里理工大学A. Guemes教授,SHM期刊执行主编、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M.D. Todd教授等7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应邀作大会报告;德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Christian Boller教授,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师郭广平研究员,英国Newcastle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田贵云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苏众庆教授,重点实验室钱征华教授等13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和知名学者作邀请报告;来自中、美、德、英、西班牙、波兰、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7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分会场报告。会议受到国内外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提升了我国在结构健康监测和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加深了实验室与世界同行的联系。

    本届会议得到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学院以及国际合作处的大力支持。此项活动提升了南航在结构健康监测和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加深了南航与世界同行的联系,为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本届会议上,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邱雷教授入选了航空航天无损检测国际研讨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联合主办第五届装备振动与噪声控制青年论坛

    第五届装备振动与噪声控制青年论坛合影

    第五届装备振动与噪声控制青年论坛于2017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南京举行。该论坛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装备综合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中船重工701、702所,海军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先进船舶动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波动力学实验室、空间智能机器人系统技术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发起并联合主办,本届由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学院承办。此次论坛以“瞄准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需求”为主题,围绕装备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南航航空宇航学院副院长钱征华教授作为组委会主席并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在开幕式上,校长助理熊克教授代表我校致欢迎辞,航空宇航学院季宏丽副教授介绍了参会人员的情况。

    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等60于位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论坛的交流,论坛分为专家邀请报告会和论文报告会两个环节。其中专家报告组由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中科院声学所、北京理工大学的成利教授、杨军教授、朱睿教授等近10位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特邀报告,并且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激烈的交流讨论。会议其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共同举办Asian 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APVC 2017(第十七届亚太振动会议)

    第十七届亚太振动会议合影

    2017年11月13-15日,由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资助举办的第十七届亚太振动会议(Asian 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APVC 2017)在南京举行。香港理工大学成利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裘进浩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会议主题包含振动分析方法、振动噪声控制、振动能量收集、动力学系统分析等。日本东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前任主席Shigehiko Kaneko教授介绍了APVC的发展历史和影响,闻邦椿院士表达了对亚太国际合作交流的美好愿景。胡海岩院士、美国密西根大学Daniel J. Inman教授、韩国首尔东华大学Moon K. Kwak教授、日本东京首都大学Takuya Yoshimura教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Jinchen Ji教授等分别做了专题特邀报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安排5个专题特邀报告、23个邀请报告和近百个学术交流报告。会议促进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在振动工程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承办The 5th Joint - Symposium on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第五届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中日双边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中日双边学术研讨会合影

    2017年12月1日至4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江苏省力学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中日双边学术研讨会”(The 5th Joint-Symposium on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征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得到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中国力学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积极支持。近6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有来自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静冈大学、中央大学、东京都市大学、大阪府立大学、神奈川大学等高校的18名代表参会,国内代表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在学术研讨中,中日两国学者就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研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开幕式上,日本中央大学T. Tsuji教授代表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原理事长、东京工业大学K. Kishimoto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致祝贺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熊克教授和航空宇航学院副院长钱征华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国重,以及江苏省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向参会代表致欢迎词。

    会议期间,东京都市大学的Y.Kishimoto教授、日本中央大学的T.Tsuji教授、静冈大学的Y.Shimamura教授、东京工业大学的M.Sakaguchi教授、东京工业大学Y. Mizutani教授等分别报告了锂离子电池电极力学性能基础研究、环氧树脂与石墨烯复合材料韧性分子动力学模拟、单向短纤维纱预制件拉伸性能弹性分析、镍基高温合金中裂纹传播与疲劳实验研究,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弹性波传播研究。研讨会共包含28个报告,内容涉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功能梯度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颗粒物质、金属材料、压电材料等先进材料,以及相应结构的冲击、断裂、屈曲、波动等力学响应特性,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非线性、热力耦合、力电耦合、流固耦合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报告精彩而生动,现场提问踊跃,互动充分,气氛活跃,达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中日双边学术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该系列会议为中日两国固体力学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加深了两国学者的友谊,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承办第三届无损检测冬季学校(The Thir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inter School)

    2017年3月9-16日,第三届无损检测冬季学校(The Thir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inter School)在南京举行。学习班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日本东北大学、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协办,南航航空宇航学院和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此系列学习班在日本东北大学、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已召开三届。首届国际无损检测冬季学校于2015年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召开,旨在培养年轻人在无损检测及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内的研究;第二届于2016年在日本仙台召开,主要关注无损检测技术在核电站领域内的应用研究。本次冬季学校主题是无损检测的基础理论、具体检测技术及其在航空复合材料领域内的应用。

    三届无损检测冬季学校合影

    冬季学校40多名学生来自日本、德国、中国的10所大学。本领域知名专家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Christian Boller教授、Gerd Dobmann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陈振茂教授,东北大学Toshiyuki Takagi教授、Tetsuya Uchimoto教授,中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宁宁主任,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郭广平副总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Guiyun Tian教授,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斌博士,厦门大学Peter Qing教授,日本神户大学Fumio Kojima教授,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Yong Chen高级研究员,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王建民博士,实验室熊克教授、裘进浩教授、邱雷副教授、张超博士等参与授课。其中郭广平主任、宁宁主任专门从具体工程实践的角度为学习班学员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结构、材料领域内的应用及研究成果;王建民博士则从高速传动齿轮出发,介绍了产品质量、价格以及无损检测等方面的相互影响,进而强调了产品实际加工、使用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滚动支持

    以实验室为平台的“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十二五”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1年获得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立项(B12021),资助经费450万元(执行期2012年至2016年)。项目由赵淳生院士领衔学术团队与立陶宛教育科学大学(Lithuania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的Piotr Vasiljev院士等共同完成。该项目对加速超声电机及压电精密驱动系统的工程技术发展,提升实验室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圆满完成了“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该项目对全面提升我国在压电驱动系统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加速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的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滚动支持,资助经费450万元(执行期2017年至2021年)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实验室与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签订科技应用协议

    2016年11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Saarland University)签订了科技应用协议,共同推动南航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在国际著名的航空企业(如Airbus)的应用。实验室成为第一个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系统用于国外航空公司的国内研究机构。

    2017年1月至3月,实验室、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和瑞士SR Technics公司合作,在瑞士航空公司空客A300飞机机身上应用了实验室袁慎芳教授团队研发的飞机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系统,成功监测了两处修补结构的孔边裂纹。瑞士国家航空航天局对应用结果感到振奋。瑞士SR Technics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航空技术服务商之一。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美的-南航振动与噪声控制联合实验室揭牌及专家技术交流活动

    2017年3月23日,由美的中央研究院主办、静音技术分委会承办的“美的-南航振动与噪声控制联合实验室揭牌及专家技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美的-南航振动与噪声控制联合实验室将在以后的战略规划中,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以及美的高端产品创新的发展中体现更大的价值。

    揭牌仪式由美的中央研究院固体力学实验室负责人李忠华主持。他首先介绍了美的集团近年来在静音技术领域的人才和设备投入,并进一步表达了与南航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实验室合作的期待。美的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自强博士在现场为揭牌仪式致辞。

    美的-南航振动与噪声控制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实验室主任熊克教授,实验室张方教授、何欢副教授和王轲副教授参加了联合实验室揭牌及专家技术交流会。熊克教授介绍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实验室的概况,以及“联合实验室的合作规划”;何欢副教授、王轲副教授、张方教授分别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动力学研究方向简介”、“隔振理论与振动疲劳分析技术在航空航天的应用”、“振动前沿技术进展载荷识别技术/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同与会工程师进行了相关主题分享,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联合实验室的揭牌与正式成立,贯彻落实了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双方在先进减振降噪技术领域深入交流,对于增强我校与美的公司之间开展人才培养和项目攻关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立陶宛籍专家Piotr Vasiljev教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

    Piotr Vasiljev教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证书

    Piotr Vasiljev教授是俄罗斯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目前是Vilnius Pedagogical University教授,立陶宛物理协会主席。Vasiljev教授长期从事压电器件研究,是国际上压电精密驱动领域的先驱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承担了多项国际科技开发及产业化项目。2012年4月起,Vasiljev教授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资助的压电精密驱动技术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111)项目,已率领团队连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五年(每年2个月),在新原理、新结构压电作动器设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已与南航合作申报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论文3篇。2016年,以Vasiljev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获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Vasiljev教授荣获201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和2016年江苏国际合作贡献奖。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许希武教授获《力学学报》影响力提升优秀贡献奖

    2017年6月16日,由《力学学报》编委会主办的力学学科未来发展研讨会暨《力学学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举行。

    会议期间,编委会对近30年来刊登在《力学学报》上的学术论文进行“影响力提升优秀贡献奖”的评选活动。此次评选主要是采用被引、下载的定量评价的方法。根据中国知网的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5月30),将每个阶段内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排名,前10名者被评为“影响力提升优秀贡献奖”。

    实验室许希武教授指导的论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渐进损伤的非线性数值分析》,被评为《力学学报》“影响力提升优秀贡献奖”论文。该论文为2007-2016年间,最具影响力的10篇论文之一。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袁慎芳教授荣获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

    实验室袁慎芳教授在第11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大会(The 11th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上,被来自世界13个国家地区的50位国际知名专家所组成的评奖委员会推选获得“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SHM Person of the Year Award)。该奖用于表彰过去三年中,在世界结构健康监测领域贡献突出的科学家。

    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大会和欧洲结构健康监测大会是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两大世界顶级大会,每两年定期召开。袁慎芳教授的课题组论文自去年在西班牙召开的欧洲结构健康监测大会上,从393篇文章中脱颖而出斩获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后,今年又获得“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这也是我国航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 学术交流重要事宜:高存法教授荣获国际热应力大会优秀组织奖

    2016年6月,高存法教授荣获国际热应力大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以表彰其在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es on Thermal Stress(第十届国际热应力大会)中杰出的组织工作。

    • 术交流重要事宜:实验室与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共建“流体科学和智能结构系统”联合实验室

    2017年11月,实验室与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Fluid Science, Tohoku University)正式签署共建“流体科学和智能结构系统”联合实验室协议(Agreement on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on Fluid Science and Smart Structural Systems)。双方将在未来5年,深化各方面的已有合作,并实现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