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开放活动  2018年

     实验室积极面向主流媒体,面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宣传实验室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5月18日,在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进大会上,赵淳生院士负责的“超声电机项目”荣获十大创新项目。会场上,赵淳生院士铿然有力地推介着超声电机在智能化装备上的应用。《新华日报》等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

     在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江苏省力学学会通过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集中组织采访报道一批“科技英才”,向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采。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郭万林教授接受了《江苏科技报》记者的专访,得到新华网等众多媒体的报道。

     八一前夕,全国网络安全、信息化与军民融合领域的权威期刊《网信军民融合》八一特辑刊发了题为“赵淳生:矢志不移实现超声电机中国梦”的专访,并作为封面文章。赵淳生和他的“超声电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一代代南航人为祖国的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十多年来,南航不仅直接服务于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而且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兴事件”之后,《科技日报》聚焦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领域,连续刊发“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系列文章。针对航空软件领域全部使用国外软件的现状,《科技日报》专访了姚卫星教授,5月30日刊发题为航空软件困窘,国产飞机设计戴上“紧箍咒”的文章。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科技网、环球网和新浪网分别进行了转载。

     10月期间,《中国科学报》特邀实验室主任熊克教授撰文,剖析近邻日本在诺贝尔奖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以及带来国内的启发。熊克教授文章《18年里18人获诺奖,好学术环境比获奖更重要》刊登在10月8日的科学网头条,10月22日《中国科学报》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比获奖更重要》为题刊发文章。

     12月,《光明日报》“科技前沿”栏目报道郭万林院士团队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郭院士团队在对石墨烯等二维覆层体系的流—固—电耦合系统的研究中,发现了石墨烯新的动电效应以及廉价炭黑材料的水蒸发发电技术。该团队以“正浮现的水伏技术”为题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发表综述论文,系统介绍了纳米碳材料水中捕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水伏效应”的概念。“‘水伏效应发电’将是现有绿色能源体系的有力补充。”郭万林说,水蒸发无处不在,不受天气、时空的影响,水伏系统可结合风能、太阳能、废热等显著提高蒸发发电量,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

     12月4日,《中国科学报》聚焦南航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六版头条刊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工程力学人才培养典范 》一文,介绍了航空宇航学院工程力学教学团队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工程力学方面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进行的改革和探索。

     为了更好地聚焦人才培养,聚合校友名师、社会资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正式推出“航宇大讲堂”文化育人品牌活动。“航宇大讲堂”是航空宇航学院为浓郁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人文校园、学术校园、创新校园而设立的高层次、综合型、连续性的学术讲座平台,旨在“传播学术新知、领略名家风范、弘扬博雅精神、启迪人生智慧”,打造“空天报国”航宇人的精神标志。

     2018年11月19日,郭万林院士作为首期嘉宾,应邀做客“航宇大讲堂”。郭万林为大家带来题为“大学与未来—学习、教育、科研期盼”的专题讲座。航空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存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许静、全体辅导员及400多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郭万林院士应邀做客“航宇大讲堂”

     郭万林从“学习、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纳米科技时代的革命性进展,智能科技时代的战鼓雷鸣,21世纪的科学愿景,大学梦一起实现”等五个篇章层层深入。郭万林首先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使他们达到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学生在校期间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学习知识的能力,大一、大二基础课知识的掌握尤为关键。然后郭万林带领学生回顾和纵观科学的奥秘,从纳米技术的发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战鼓雷鸣,重点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水伏发电、碳材料研究的最新发现,“我们周围充满着能量,用蒸发发电不仅有望解决地球变暖的问题,还可以为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新路径。”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学生们见识到科学的博大、科技的不可思议,也在同学们心底埋下一颗探究真理的种子。最后,郭万林细数所带的近百名硕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引导同学们认识专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2018年12月26日,任卢天健教授做客“航宇大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放飞梦想,搏击长空》主题讲座。卢天健教授以年轻的心态,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航空宇航学院2017、2018级300余名学生聚集在报告厅。

     卢天健教授应邀做客“航宇大讲堂”

     “世界上到处都是力学,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和我辩论”,卢天健列举了飞机、高铁、轮船、汽车、矿车、装备制造,或是艺术天文地理之中无处不在的力学知识,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打开力学世界的大门,紧接着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文革动乱,教育停滞后有幸赶上高考恢复的列车,1980年卢天健考进了西安交大工程力学系,从第一篇优秀的论文,到不懈努力成功考研,卢天健的求学之路不曾停止,拿到硕士学位的卢天健被学校留用,随即被学校公派到香港大学深造。三年后,卢天健同样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在香港求学期间,兴趣广泛、热心服务的卢天健还被推举为中国大陆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在毕业时,在香港大学的导师的推荐下,他走出国门攻读哈佛大学,又转向剑桥大学,在书香中提升自我,但这中间也有过挫折与坎坷,卢天健从身边每一件事中学习,不断武装自己,不断向上攀登。

     实验室先后接待各级领导、各行业参观来访人员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实践活动400余人次。在5月19日至26日的科技活动周上,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强国富民—航空航天梦”为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面展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7月14日,实验室向“2018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技营”开放,来自安徽、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宁夏、青海、广西、香港等17个省、市、地区的330余名师生走进实验室,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通过公众开放活动,全面地提升了实验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公民科学素质,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

     公众开放周活动                  大学生开放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学营活动                 小学生开放活动

    2018年实验室共接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德国锡根大学、乌克兰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立陶宛科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学者150多人次。在研究设施共享方面,60余人次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平台开展了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