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综合新闻

彭瀚旻副教授课题组朱攀丞博士研究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高水平论文

针对目前检测和量化内毒素浓度最常用的方法(LAL测定法)有检测时间长、会受某些化学物质的干扰以及不可以连续检测等诸多缺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朱攀丞(导师为赵淳生院士和彭瀚旻副教授)于2023年2月8日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n optical aptasensor for real-time quantification of endotoxin: from ensemble to single-molecule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研制了一款用于生物检测的新型微纳传感器,为内毒素浓度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原理是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可重复性和高可靠性以及单分子检测潜力的金纳米颗粒-核酸适体-金膜系统,实现了内毒素精准检测的功能。通过在暗场显微镜下监测该传感器的单个金纳米颗粒的颜色变化来实现对内毒素的单分子检测。同时,还可以将内毒素选择性适体替换成其它相应目标的选择性适体,使其成为一个高度通用的传感器平台,在高端医疗设备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550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朱攀丞为论文第一作者,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Alina Rwei教师为通讯作者,实验室彭瀚旻教师为共同作者。

 

个人简介:

朱攀丞,男,中共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赵淳生院士和彭瀚旻副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CSC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频超声和微型超声设备技术及其应用;(2)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及其生物医学的应用。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13篇,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物理学联合会(AIP)以“Scilight”的形式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发表关于可穿戴柔性生物传感器的综述文章一篇,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担任Drug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Ultrasonics 和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等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5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南航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航计划”跨学科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资助金额共计11.5万元);以负责人身份三获南航“群星”创新奖(本硕博各一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和硕士)、江苏省三好学生、南航“临近空间杯”博士生科技创新奖、中航技奖学金、CASC奖学金、南航“十佳研究生”荣誉称号、南航年度特别嘉奖“求是奖”与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20年入选南航首届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航计划”(共30人),并获“引航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