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新华日报》科技周刊刊发“对话我省‘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专题版面,其中,报道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省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实验室到工程技术攻关现场,从科研攻关一线到创新实践课堂,我省“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力量,感受继续砥砺前行的责任和动力,争当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的新时代高校教师。
为学以真,在科研创新中勇攀高峰
南京大学国土与生态安全遥感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满春教授与其他二十多个团队负责人此前联合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团队创建以来在科研创新、教书育人、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展与体会。
国土与生态安全遥感教师团队,主要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和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教师为主,联合相关人员优势互补而组成。团队有多个课题组聚焦应用基础研究。例如,陈镜明院士、居为民教授分别牵头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全球变化和碳循环陆气协同遥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张永光教授等去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植被遥感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相结合,首次对近40年全球CO2施肥效应的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定量化评估,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对降低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十分重要。
李满春告诉记者,团队有扎实做事的传统,在哪个点做调查就要研究透彻。杨康副教授是李满春的博士生,现在也是同事,2011年开始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开展格陵兰冰盖的水文研究,“这是在我国率先开展的格陵兰冰盖定量研究,一方面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另一方面带着仪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详细观测,对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扎扎实实做了三年工作,收集了一批珍贵的一手资料。”目前,团队正计划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国际科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推进格陵兰岛等北极地区的研究。
近五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团队承担了XXX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勇立科技创新的潮头,追求新技术与新方法在本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正是该团队在科研上为自己确定的目标。
自2000年以来,团队就瞄准了光电成像技术发展的热点,将原先以微光夜视研究为主,调整为以红外热成像研究为主,并深入探究光子成像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在中远红外凝视焦平面热成像理论与技术,彩色夜视理论与技术、光子成像技术以及图像数据融合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更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恒心与韧劲。有一次团队去西安做低空目标红外探测试验,当时室外的温度已经接近40度,试验仪器的表面温度超过了70度,试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就在大家心情烦躁,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团队的陈钱教授给大家理清楚了这次试验目的,及时改进了试验方案,并冒着酷热与大家一起调整试验系统,从早到晚十多个小时,陈钱老师一直紧盯试验仪器屏幕,关注着每个数据,并带着大家分析问题,最终使得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为事以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致力于向黄大年的科研精神学习,以实际行动引领学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长期耕耘全情投入。
“从2018年正式获批以来,我们团队承担了59项国家级课题、39项省部级课题,总经费达到2个多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带头人高存法教授告诉记者,这支26人的团队横跨老中青三代,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密切融合,在学科知识体系上互补交叉,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发现力学新原理、新方法,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比如“飞行器整体结构的制造与监测”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正是群体力量的体现,牵头人袁慎芳教授长期耕耘于智能结构和健康监测,其他成员的研究领域涉及智能材料力学、器件集成、测试技术等交叉学科,团队通过群体攻关,围绕先进飞行器结构可靠性问题,力争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基础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原创性的成果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高存法告诉记者,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断砥“力”前行,沉心静气将基础研究推向深入,比如郭万林院士聚焦水伏效应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为绿色能源体系提供新方案,王立峰教授长期从事结构振动分析,将传统技术推广到纳米尺度,为航空航天等领域所需要的高科技、精尖端的仪器设备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精神也激励和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将个人兴趣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不断作出贡献。
团队部分成员
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谢广元教授介绍,团队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为依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多流态梯级强化理论与方法,创立了“微粒-微泡-微涡”的三微强化理论,有效地解决了微细粒浮选效率低的世界性难题。“团队立足能源资源领域,秉持科技报国信念,聚焦‘煤炭精准分离、煤炭深度脱硫降灰、煤系共伴生资源加工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科研方向,不断攻坚克难,着力解决传统能源污染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秀梵领衔的动物传染病学教师团队,创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株,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是第一个针对流行株研制的新城疫疫苗,解决了免疫鸡群非典型新城疫和鹅群新城疫防控的两大难题,解了我国乃至全球养禽业的“燃眉之急”。自面世以来,基因Ⅶ型新城疫灭活疫苗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为养殖企业增效 50 多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项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农业农村部兽医公报显示,该疫苗自获准应用以来,我国新城疫的发生数大幅下降,家禽病死率降低,有效减少了病死禽处理带来的环境压力,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新城疫净化目标实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南京大学国土与生态安全遥感教师团队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红线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识别和用地增长边界划定,为国家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李满春介绍,其中,星空地协同立体遥感,既可以用于常态监测,也可以用于应急响应,“即便地面通信阻断,我们也可以在数个小时内采集、处理信息并传回相关情况数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的协同立体遥感集成技术,为塔里木河、伊犁河水生态恢复监测做出了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开展星空地协同立体遥感、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孪生与实景三维中国等研究和应用,为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
为人以诚,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青年是科研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团队里,每个年轻人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及很多的锻炼机会。“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大家普遍感觉工作上有奔头。”年轻的成员们都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团队。作为团队的领头人,陈钱教授认为每个成员的优势和特长都不尽相同,只有将他们各自的潜能都尽可能地激发出来,团队才能够在整体上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为此,他根据团队每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安排适宜的工作。以科研见长的,会根据其专业专长和项目内容来确定课题负责人。即使是擅长教学的,也能在适宜的科研项目中找到用武之地,保证他们能接触到学术前沿,反过来又促进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强化科研的同时,动物传染病学教师团队带头人刘秀梵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团队现有成员23人,各成员已成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主力军。为推动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研究,刘秀梵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兽医流行病学教材,率先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他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主讲《动物传染病学》,该课程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如今已80岁高龄,他仍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
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南京大学国土与生态安全遥感教师团队建设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国家一流课程,编撰国家精品和规划教材,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李满春说,团队和其他老师一道构建的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地理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该模式通过‘德育为先、数字启航、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虚实结合的地理学教学实验资源库、现实与虚拟映射的数字孪生地理教学方法、数字赋能的价值引领育人机制等培养数字化地理人才。”李满春表示,团队探索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地理学素养、智慧化技术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适应全球变化和全球化、服务国家需求培养了一批具有底线、系统、战略思维的数字化地理人才。据悉,该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被评为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一名。近年来李满春等连续在全国高校地球科学课程论坛上做特邀报告介绍教改成果,进一步扩大了成果应用受惠面,“我们将铭记总书记嘱托,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建设伟大教育工程、推进伟大育人事业、实现伟大育才梦想的征程上继续奋斗。”李满春说。
原文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9/15/node_11.html#content_971971